撰文 | 佳蔚 吴优

设计 | 曲枚


(资料图)

(文中配图截取自网络)

11 月 7 日,已经正式立冬了,

随着立冬节气的来临,

你那里正式入冬了吗?

随着近两年的寒潮次数猛增,

年轻人也顶不住寒风的「吹残」

(应该是年纪到了)

他们再也不用妈妈反复叮嘱「穿好秋裤」,

就自觉在社交平台搜索过冬保暖攻略。

发热秋衣、羊绒大衣、登山服、雪地靴 ......

拥有这些过冬利器,

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「热」起来了。

但如果你问,只能留下一样东西御寒?

多数人会选择留一件羽绒服傍身。

其实羽绒服的出现

源自于一次冬季捕鱼行动,

1936 年,美国人艾迪 · 鲍尔

为在搬运渔获时更加灵活,

脱下了厚重的毛衣和外套,

而差点冻死的经历,

让他决心发明

一件轻便、保暖的外套抵御严寒。

经过几年的寻觅

他找到保暖的鹅绒为内料,

又恰逢杜邦实验室发明了尼龙面料,

这种织物质地紧密,

能很好防止绒料外钻。

1940 年世界第一件羽绒外套「Skyliner」就此诞生,

鲍尔还为其申请了专利。

而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,

羽绒服才开始走进中国市场,

但其市场的潜力却是不容小觑的。

根据中国服装协会数据,

2021 年国内羽绒服

市场规模为 1562 亿元,

2016~2021 年年均增速为12.7%,

高于整体服装市场。

既然这块蛋糕很香,

那羽绒服的市场就必然很「卷」。

按照价格区间来划分,

以加拿大鹅、Moncler 为代表的国际品牌

必然是第一梯队,牢牢占稳了高端市场,

单件羽绒服的价格超万元;

像波司登、北面和各大主流运动品牌,

则一般定位在中高端市场,

购买一件也需要花费数千元;

而以优衣库、Zara、雅鹿为代表的大众化品牌,基本保持在千元以内的价格水平。

而关于「羽绒服越来越贵」的讨论

在互联网上也一直热度不减:

「不买一件四位数的羽绒服都没资格过冬」

「波司登也出万元羽绒服了」

「北上的加拿大鹅门店大排长队,小码一件难求」

......

难道年轻人都能轻松实现「羽绒服自由」了吗?

千元以下的羽绒服真的没人买了吗?

为了探究年轻人理想的羽绒服价格,

「后浪小数据」栏目

在 36 氪官方微博发起了

「买羽绒服时,你能接受的最高价位是多少?」的投票调查。

共有761 位受访者参与了投票,

给出了他们心中羽绒服的理想价格

调查结果显示,

超 4 成的受访者,

只接受买500 元以下的羽绒服;

接受500-1000 元价位的年轻人,占比27.9%;

而仅有7.8%的年轻人,

愿意花2000 元以上购买羽绒服。

还有7.1%的勇士坚决不买羽绒服

(再过两年他们就会觉得真香了!)

@今天不发疯

还是相信「一分钱,一分货」,但太贵的品牌溢价也是智商税。

@四月里的风

轻便保暖就行,但私心想让品牌都把羽绒服做得时尚一丢丢,又好看又暖和才是终极奥义。

@点燃你温暖不了我

冬天的羽绒服真的不好洗,面料更重要一些,要易清洁的最好 ~

@bibabu123

反正穿过这几个月,明年还得买新的,说不定中间还多买几件换洗,用不着那么贵。

不难看出,

500 元以下的羽绒服才是普通人的最佳选择。

购买羽绒服的初衷,

就是看中其极佳的保暖性能

而非其他的附属价值

精打细算的年轻人自然深谙其中道理。

(反正我不是在鹅门口排队的人)

而近年来,羽绒服价格一路飙升

但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:

就连波司登、加拿大鹅这样的品牌

都出现以「鸭」代「鹅」这样的原料问题,

放眼整个羽绒服市场,翻车率更是让人咋舌。

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报告,

地方羽绒服质检抽查结果浙江的合格率为 89.2%,

广东合格率为 91.7%,上海为 84.8%。

而现实是,多数人秉承的

「一分钱,一分货」的消费信念被打破,

这茬韭菜就又被轻易收割。

在这种情况下,

一件款式时尚、质量过关的羽绒服

才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。

所以今冬保暖预算最多 500 块,不能再多啦 ~

推荐内容